Shanghai财经网,✅Shanghai经济网,Shanghai财经频道,上海商业新闻网,上海本地新闻媒体✅

您好,欢迎访问Shanghai上海财经新闻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专访|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科学的评价是引导学术本质回归的关键

2023-03-14 15:06来源:未知 频道:财经头条 阅读: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财经动态,传播大沪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news.shanghaima.com/上海财经网欢迎您!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湘潭大学校长 潘碧灵。受访者 供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为高频词。

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该如何去推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的观点是,“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我们应加强学科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内部学科之间的协作,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

日前,潘碧灵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背景下,要推进科技创新,高校必须深化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加强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健全重大学术成果多元评价机制,面向国家地方战略需求,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是引导学术本质回归的关键,要建立以科研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多元、差异、分类化评价体系,克服‘五唯’倾向,更加注重成果的原创性、贡献度与标志性。”潘碧灵强调。

湘潭大学是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7所新晋高校之一,入选“一流学科”的正是数学这一基础学科。

潘碧灵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是湘潭大学发展的新起点,也是当前的最大机遇。他表示,湘潭大学将通过实施基础学科提升计划、高端人才特别支持计划、重大科研平台跃升计划等,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协同创新,大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

以下是澎湃新闻对潘碧灵的专访:

要健全重大学术成果多元评价机制

澎湃新闻:您提出,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我们应加强学科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内部学科之间的协作,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大学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潘碧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迫切要求高校深化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加强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健全重大学术成果多元评价机制,面向国家地方战略需求,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就深化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来说,高校要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围绕重点学科群建设,整合优势力量,针对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和高校优势,可积极打造高校科研同地方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径,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要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等重大平台建设,谋划布局一批创新要素集聚性强、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度高、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大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加大资源整合和前期培育力度。同时,推动新工科、新文科等研究领域和方向建设,推进专业特色智库建设。高校也可以与企业加强联合攻关,建设一批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另外,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是引导学术本质回归的关键,要建立以科研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多元、差异、分类化评价体系,克服“五唯”倾向,更加注重成果的原创性、贡献度与标志性。应用性研究,可重点评价成果是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人文社科领域,要考虑对党和政府决策的实际贡献与“智库”作用。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价,确保公平公正,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正当时。通过目标管理和多元评价,探索建立学术特区试点,分类分层推进学科差异化发展。

澎湃新闻: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学科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潘碧灵: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学科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强化内部学科的协作,深度融合形成由内而外的“聚合力”。

我想,一是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学科特质的学科群运行模式,通过广泛调研和试点先行,为致力于学科交叉融合的个人、团队、学院,在资源配置、人员聘任、考核评价和成果认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创造“1+1>2”的学科交叉融合良好环境。二是要实行目标管理,对重点支持的项目、团队要不定期开展学科咨询活动,通过校内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加强过程监督和关键指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科建设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从而引导各学科补短板、强优势,增强团队负责人狠抓学科建设的行动自觉,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要打通从应用学科转向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渠道

澎湃新闻:您提到,只有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方能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全面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您认为,高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面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您有哪些想法或建议?

潘碧灵: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是重要的生力军。高校作为“三个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有机结合点,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觉得高校最主要的还是要完善高水平育人体系。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质量导向。

同时,也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打通从应用学科转向基础学科培养的渠道,鼓励和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融合,依托重大科研项目与平台,汇聚交叉学科导师团队,推进项目制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此外,要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坚持学校自评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常态化开展学位点评估、专业认证评估、课程评估、教学评估等。同时,加大教学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完善教学荣誉评选指标体系及评选指标,完成教学改革与职称评审、人才工程评审的无缝对接。严格学业标准与闭环管理,强化学业监测预警,健全人才培养全过程监控与分流机制。加强教学质量信息分析、公开与反馈运用,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覆盖、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澎湃新闻:湘潭大学在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潘碧灵:近年来,湘潭大学在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始终聚焦人才培养,狠抓改革,保证质量。

具体而言:通过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在抓好一流专业建设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工作的同时,主动布局和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急需相关专业,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提升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同时,我们还探索建设了一批适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学科交叉型、协同育人型的微专业项目,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

通过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提升课程供给能力。一方面做好“大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另一方面,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引导教师合理增加大学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五大金课。此外,我们推动建立了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支持教师,特别是主持高级别课题和发表高水平成果的教师多为学生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和专业选修课。

通过加强“五育并举”建设,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我们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以“课程+讲座”为主体,构建完善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我们也改革了公共体育课程,通过丰富课程教学模块、提高学生选课自由度、加强体育课程考核,提高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此外,我们加强美育教学,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艺术审美”学分要求,并强化了美育实践。劳动教育方面,我们采用“集中必修+自主选修”的方式,丰富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渠道,增强了劳动教育实效性。

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

澎湃新闻:您建议,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服务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与当前的“双一流”建设相比,您所说的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具备哪些新的特点?

潘碧灵:我认为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应该有如下特点:

必然是进行传承中华文化血脉、扎根中国大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国家发展的教育。

必须具有能以宽广的胸怀、平等包容互鉴的态度对待不同国家、地区、层次的教育,愿意通过交流沟通、学习借鉴不断提升水平,通过国际合作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致力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提供的是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同时,要有时代使命和责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展现担当和作为。

澎湃新闻: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湘潭大学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潘碧灵: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嘱托一定要办好、习近平总书记期望要办得更好更有特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湘潭大学着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深度融合,一体化推进,做好学科群建设顶层设计,努力全方位办好满足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

我们坚持分类分层推进学科内涵发展,通过加强前沿基础学科建设,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创新突破;推动应用学科建设,拓宽研究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与攻坚;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发掘新的学术方向和学科增长点,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

我们坚持创新引领,大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聚焦“四个面向”使命定位,我们大力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坚持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协同攻关和目标管理,努力实现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特色科研创新体系。

我们坚持开放共享,切实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湘潭大学将学校建设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科研、人才等优势,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发展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能力,不断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

湘潭大学入选“双一流”迎来新机遇,也面临三重挑战

澎湃新闻: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给湘潭大学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潘碧灵: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湘潭大学的建设发展站在了乘势而上的新起点上,这是我们最大的机遇。

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和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学校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办学资源还需拓展。与“双一流”建设需求以及国内其他“双一流”建设高校相比,我们学校总体办学经费明显不足,且由于“双一流”建设经费对各专项经费的统筹,原有多项经费都需从“双一流”经费中开支,进一步加剧了经费开支紧张。

二是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目前,湘潭大学人才队伍中,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大师级人物、创新拔尖人才、一流教学科研团队和青年英才较少;领军人才、学科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不多,未形成集群;师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从海外聘请的高水平外国专家明显偏少,尤其缺乏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师”级人物。

三是科研创新仍需增强。学校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创性研究能力还不够强。在高级别重大项目的立项、高质量成果的产出和高层次奖励的获取上,与“双一流”高校的应有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学科交叉和科教交融程度不够高,横向科研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扎根伟人故里服务、推动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和优势还需进一步彰显。

澎湃新闻:作为新上任的校长,您有哪些压力和动力?

潘碧灵:我从北大本科毕业后,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先后任湖南郴州市旅游局局长、郴州市副市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等职,多年来始终关心高等教育最新政策与形势,与高校有着密切的交流往来。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我也多次围绕“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2月23日,我正式到湘潭大学履行校长一职。这对于我个人而言是一次身份的转变,确实面临很大的压力。

从外部环境来看,面对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面对“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形势,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松懈。

从自身内部来看,我们的压力也不容小觑。从最新一轮学科评估的结果来看,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也反映出我们的学科建设还存在“高峰还不够高、高原还不够多”的问题。这两个“不够”无疑将直接影响我们未来的发展,我们的学科建设还任重道远。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湘潭大学是一所坐落伟人故里、根植红色基因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我们有历史、有基础、有传承、有创新。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殷殷嘱托是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湘潭大学的重要批示精神是我们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湘潭大学优良卓越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积淀的湘大精神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基本保证;全体湘大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气神是我们开拓创新的强大支撑。

这些都是支撑我在新的岗位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动力。我真诚地愿意与湘潭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一道奋发图强、自立自强、联大联强,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打造“学术湘大、实力湘大、活力湘大、至善湘大、美丽湘大、平安湘大”,全力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共同守望全体湘大人的精神家园,共同创造湘大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智慧和力量。

重点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数学与交叉学科群

澎湃新闻:《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论研究,扶持一批“绝学”、冷门学科,改善学科发展生态。湘潭大学在数学学科上的优势突出,未来学校将如何保持这一优势,并使得这一优势在基础理论研究中最大化发挥作用?

潘碧灵:湘潭大学数学学科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是学校复校之初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一。经过4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湘大数学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有国家级高层次学科平台,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形成了鲜明的育人特色,进一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将继续抓住人才培养、交叉融合、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扎实推进数学一流学科建设。

首先,我们将夯实“基础”,扎实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深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深入实施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同时,划定培养特区,实行单独招生、动态进出、小班教学、导师指导、个性培养,支持学生提前进入导师科研团队、项目组和实验室,构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拔尖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强与企业、行业对接,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和学分认定办法,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努力打造与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并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双引擎”。

第二,我们将强化“融合”,深度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我们组建了以数学学科为主体,以物理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数学与交叉学科群。学科群在进一步强化数学基础研究优势特色,着力实现前瞻性和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突破的同时,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科研组织模式。同时,我们重点依托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科技创新催生的对应用数学研究的新需求和新问题,开展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协同创新,切实发挥世界一流学科的引领带动作用,为科学研究开辟新增长领域、催生新发展动能。

第三,我们在创新“机制”,着力推进基础理论研究高水平发展。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高水平发展,依赖于体制机制创新和科研生态环境建设。我们在建立完善的学术管理制度,创建基础学科“长周期”评价制度,针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特点,科学设置多样化、长期及阶段性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机制,强化聘期考核,完善动态激励,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更大自由度。同时,我们也在创造优越的科研生态环境,强化优势特色方向团队建设,加强学科前沿方向、学科交叉领域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优化教师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安心治学、潜心育人,保证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持久力,确保基础理论研究高水平发展。

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大力提升科研原始创新能力

澎湃新闻:在这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湘潭大学有哪些计划或构想?

潘碧灵:立足办学实际,结合湘大“十四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实施,在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提升计划”,统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其中工作之一是强化基础学科建设,这在前面有讲到,目标是要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等。同时,我们要抓实湖南“三高四新”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支持5-7个服务湖南高端装备设计与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学科(方向)和国防特色学科,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政策,构建与大平台、大项目和大成果培育、创新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机制,形成“平台+项目+成果+人才”的聚集效应。

此外,我们将多措并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依托数学与交叉学科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优势,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打破传统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强化有组织创新,鼓励跨机构跨学科的高质量合作。

二是深入实施“高端人才特别支持计划”,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团队。针对我们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我们将加大高端人才引培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大力推进国家级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确保高层次人才稳步增长;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全员参与机制,健全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稳定责任管理制度。

同时,我们将加快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通过实施青年拔尖人才专项支持计划,综合运用人才工程津贴、年薪制、专项科研经费等多种政策,引进、遴选、托举和培育一批青年英才,着力为广大青年人才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和环境。

此外,就是前面提到的,要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鼓励教师专注人才培养、潜心科学研究、致力社会服务。

三是深入实施“基础研究专项行动计划”,大力提升科研原始创新能力。为优化基础研究布局,我们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研究,设立“基础研究特区”,赋予特区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等权限。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加大基础研究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强化基础研究目标导向,坚持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并重,鼓励开展跨学科和综合交叉研究;优化基础研究发展环境,推进基础研究经费使用“包干制”,增加对“人”的支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对基础研究成果实行分类管理和评价。

四是深入实施“重大科研平台跃升计划”,着力加强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算力能力,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进一步推进成果应用,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我们将加快推进高性能与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力争2025年超级异构高性能并行计算集群实现存储10PB、算力5PFLOPS,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图形图像可视化实验室和智能操控终端与展示系统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在推进成果应用方面,我们将主动对接湖南特色新兴优势产业和在湘龙头企业,推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对接合作,聚焦、凝练和解决一批湖南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需求中的关键数学问题,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正全力推进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实体——湖南韶峰应用数学研究院建设,强化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创新实践,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新样板”。

本文地址: http://caijing.shanghaima.com/caijing/40842.html
严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上海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上海财经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上海财经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3455677927@qq.com)删除!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新闻网|上海财经网电子版官网|上海财经网电子版阅读|上海财经大学网站|上海财经媒体|上海财政局网站|上海报业集团|上海财经网专栏|上海财经网东方财经|投诉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网有哪些内容|上海财经网在哪里看|上海财经网地址|上海财经网新版上线|上海财经网新浪博客|上海财经网新闻频道|上海财经杂志|上海财经网APP|上海财经网记者新闻采访|

上一篇:五家中国公司和一名个人遭美财政部制裁?外交部回应

下一篇:总规模近6.9万亿美元!拜登公布2024财年预算,又拿中国说事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Shanghai财经网,✅Shanghai经济网,Shanghai财经频道,上海商业新闻网,上海本地新闻媒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