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去华宝楼赏铜炉品炉香,感受东方生活美学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数声墙竹萧萧雨,一缕铜炉淡淡烟”,焚香熏室,静心礼佛,一鼎铜香炉,是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雅器。中国的铜炉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商代就有了用于取暖的铜炉,及至汉代,铜炉有了更多的功用,上层贵族们开始用各式铜炉温酒、熏香、除秽。汉代《香炉铭》中描述熏香炉:“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这般幽静、缥缈的景象,不难想见熏香炉的精巧玲珑。从汉代博山炉到明代宣德炉,中国铜炉技艺达致艺术巅峰。宣德炉因为其皮色润和,造型古朴,被后人广为赞赏。作为陈氏铜炉第三代传人,苏州陈巧生多年潜心钻研,恢复了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重现沉静庄雅的古韵铜炉。而且,在此基础上巧生大师不断创新和完善,使得这项技艺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起,铸有“陈巧生制”等款识的铜炉备受中国铜炉界和收藏界关注,收藏家马未都盛赞:“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3月18日,岐臻異寶之匠仁——陈巧生铜炉艺术回归展在豫园华宝楼拉开帷幕,带领参观者感受铜炉的悠久历史与深邃文化内涵。本场展览集中展出苏州铜炉制作世家两代传人陈巧生以及陈冠臻的作品,本场展览是巧生大师及弟子们数十载创作耕耘的一次完美亮相,是铜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展现,不仅有巧生大师珍藏的古代铜炉,更有最近几个时期,巧生炉不同时期创作的精品。
豫园华宝楼历来是各地藏家交流的圣地,玉石瓷器、书画杂项,门类齐全,历史悠久。值得一提的是,陈巧生大师与华宝楼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陈巧生大师早年便在这里与各地好友交流铜炉文化,由此实现了由家用铜炉向铜炉艺术的转变,并萌生了复原宣德炉的发心,通过研究当时的精品铜炉技艺,为后续制作铜炉作品打下了基础。巧生炉也是从上海豫园华宝楼逐渐打响了知名度为外界所熟知。
开幕式上,豫园股份公司总裁倪强表示,豫园一直是江南地区人文荟萃的地方,至少170年前就成为了古玩收藏玩家交流的圣地。而巧生家族制铜渊源深厚,一直恪守匠人精神,这种技艺的家族传承给到我们传统匠人在新时代的发展非常具有参考意义。这次展览名曰回归,既是中国铜炉技艺巅峰的回归,也是巧生大师与华宝楼缘分的回归,更是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回归。近年来,中国东方美学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弘扬东方生活美学,是华宝楼一贯秉承的文化宗旨。这一年多来,华宝楼先后举办了制扇、刺绣、金石篆刻、玉石珠宝、等不同种类工艺美术展览,希望通过深耕传统文化和工美艺术领域,向公众展示东方特有的艺术品,也让更多人了解、爱上东方器物,走进传统生活方式。欢迎大家继续关注豫园,继续关注华宝楼。
陈巧生大师上台发言,感谢豫园华宝楼,提供这次展览机会,让更多人走进铜炉文化,了解巧生炉,了解中国传统铜炉制作工艺。陈巧生回顾了他跟华宝楼的缘分,表示早期对当时华宝楼精品铜炉的研究,为他后续铜炉创作,打下了很坚实的审美和技法基础。陈巧生大师认为复原宣德炉,不仅是材质、造型工艺的研究,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回归。中国铜炉制作工艺,不仅包含了炉文化,还有香道文化,生活美学,它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能在这个时代复原宣德炉工艺,是制铜艺人莫大的责任,也是无上的荣幸。
陈巧生大师借此展览机会向华宝楼捐赠七世佛陀铜香炉。铜炉上的大象形象有特殊的寓意,豫园的“豫象”代表吉祥如意,有璎珞的大象是佛陀坐骑,豫象熏炉身上的璎珞代表尊贵,这件珍贵的礼物见证了巧生炉文化与华宝楼“物华天宝、守艺中国”理念的融合。借此厚礼,期待巧生炉与华宝楼再续前缘,续写铜炉文化的新篇章。
令人期待的是,开幕式上,巧生炉和华宝楼联合发布了一款新品——如意马槽炉,马槽炉整个器型完美复原了明式方炉的美感,整套作品包括了炉身、底座、炉盖,整体小巧玲珑,但却不失端庄大气。每一款都有巧生大师认证的证书,在极具观赏价值与生活美学的同时,又具有十足的收藏潜力。在一曲古琴音乐中,华宝楼首席产品官徐钰用这款马槽炉,为大家表演了打香篆。在香烟缕缕中,现场嘉宾的情绪也随之安定,尘烦为之一净,如入琼宇之境。古琴音,香篆的香味,让现场所有人感受到中国生活美学的高妙意境。
在主题沙龙上,四位嘉宾,就铜炉文化的传承畅所欲言。香道专家、清禄书院主人吴清老师表示,中国香道文化中离不开香炉,从历史上,吴越地区铜炉制作工艺领先全国,源远流长。东家文创集团首席文化官、品牌管理部总经理张磊表示,我们这一代人在传统文化传承上任重而道远。陈冠臻作为陈氏铜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回忆道,他从小跟着父亲在华宝楼,在这里接触到很多炉文化爱好者,给了自己和父亲很大的鼓励,给了自己研究铜炉的动力。陈冠臻表示,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香道,离不开香炉。
据了解,本次展览持续到4月2日。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的岁月,步入展厅细赏铜炉,品味东方炉香,进入空灵妙境,感受忘却尘嚣的深沉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