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对话余隆:做纯粹的音乐家,做实实在在的事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4月9日晚7时,距离东方艺术中心“社会大美育”课堂《东方城市之光》开场还有半个小时,演奏厅门口排起了队。众人等待的是大提琴家王健与指挥家余隆的一场对话。从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中的“中国大提琴神童”到国际级演奏家,用余隆的话来说,王健极具古典人文气质的演奏总是让人“潸然泪下”。在国际舞台闯荡多年,王健在今年春天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本月28日,他将在东艺举办回国后的第一场独奏音乐会。
王健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他第一次回到上海与上交合作,是在上海商城剧院演出。1996年,他再度随荷兰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来上海,演出地依然并非专业的音乐厅,而是在上海体育馆,主办方为了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还在舞台上用硬纸板搭了荷兰皇家音乐厅的景。如今,上海早已不缺专业的演出场地,演出生态也越来越完善。“古典音乐是脆弱的,音乐家非常需要观众的鼓舞和支持。”王健感慨。
在余隆看来,音乐是要服务听众、服务市民、服务一座城市的。他回忆,有一次在云南昆明指挥演出,是在一个电影院里。电影院没有后台和休息室,所有演员从大堂进入演出厅,虽然条件艰苦,但观众可以在大堂里跟音乐家聊天,散场后,观众没有离开,又和音乐家们讨论刚结束的音乐会。“这个情景让我很感动。音乐会应该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比较奢侈的消费。它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对艺术、对文化的一种倾听,而不是为了赶时髦而去听一场音乐会。”
“为什么古典乐在中国发展得这么好,只要看观众就能知道。国内大多数听众是年轻人,听古典乐是他们主动选择的,这是作为音乐家特别珍惜的。国外音乐家来中国,看到那么多家长带着孩子进音乐厅,他们都觉得,这是中国文化非常有上进心的一种表现。”王健说,“音乐家最大的愿望是想告诉大家,每个平凡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美好的世界,或许你自己不经常‘进去’或者不曾被其他人‘看见’这个世界。但在被音乐打动的瞬间,就有可能打开心里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到自己灵魂中的火花。音乐家追求的就是开启你内心世界的那把钥匙。”
余隆坦言,这场对话,他是为王健而来,“王健回国,对音乐界来说是一件大事。中国古典音乐拥有像王健、郎朗、王羽佳这些受到世界认可的演奏家,是特别值得骄傲的。这些伟大的音乐家是1,我们所做的古典音乐组织、推广工作是跟在后头的无数的0,有了他们,我们的工作才能成立。”
王健则说,身为器乐演奏家,由于体力、身体机能等限制,演奏生命总是有限的,“很多演奏家到了一定年龄会转入教学。前些年,也有一些美国的音乐学院邀请我去任教,一方面是时机原因,另一方面,我发现那里的很多学生其实是中国来的。为什么不回国教我们自己的孩子呢?”
随着父母年龄增长,王健做出了重要的人生决定,回到上海、回到母校任教。余隆想起,年少时见到的王健,总是跟在父亲身后去练琴。“现在,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学音乐,但可以成为佼佼者的是极少数。希望更多人能够因为学音乐而喜欢音乐、热爱音乐,而不是因为学音乐而抵触音乐、厌烦音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音乐里得到快乐。我们如今所做的工作也是希望音乐能为更多观众服务,能让更多人听到音乐、喜欢音乐,分享音乐里的喜怒哀乐。”
“能与世界级的音乐家一起工作是我们的幸福。把音乐的精神传递出去,尽量简单点、朴素点、纯粹点。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多开一些好的音乐会。”余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