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一中开展沉浸式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让“希望的田野”成为育人大课堂
松江一中开展沉浸式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
本报讯(记者 陈燕)国庆节当天的清晨,松江一中师生在泖港田间举行了一场升旗仪式。师生们站在日新月异的新农村沃土上,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用嘹亮的歌声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9月30日至10月1日,松江一中举办“走向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政策下新农村田野调查与体验”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活动,高一年级的500多名师生带着自主选择的课题,分赴松江浦南农村6家签约社会实践基地,通过“接地气”“沉浸式”的方式,了解农业、农村、农民。
在课程启动仪式上,松江一中校长潘建荣表示,该课程是流动的“四史”学习教育课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的校外课堂,是双新示范校建设重大实践项目,也是劳动教育审美教育的复式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是一次“加量”的郊游,更是学校为学生倾力打造的综合实践课。
9月30日下午,学生们走进泖港镇腰泾村、黄桥村等6个浦南乡村。在认真了解村情后,学生们跟着农民一起下田,体验传统割稻、锄草、翻地,感受稼穑之艰辛。“以前农业生产主要靠人工,效率很低。比如用镰刀割稻子,一个人一天也割不完一亩田。现在有了收割机,一天就可以割四五十亩田。我一个人就种了400多亩农田,还有一个养殖500头生猪的养猪场……”在腰泾村,全国劳动模范、家庭农场主李春风一边带着学生们割稻,一边讲述农业劳作方式的今昔变化,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改变。
如何提高水稻产量?如何获得农业新技术?农民们有什么样的文化生活?带着提前准备好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课题,学生们分组探访不同农户,通过调查问卷、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农业、乡村现状与农民生活状态,积极思考和探讨乡村发展的前景。
调研结束,学生们迫不及待地互相分享调研感受。学生周蜜说:“村居环境整洁,村民生活富足,美得像一幅风景画!现在的农村跟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寿泓伟说:“原来松江有个水稻专家陈永康,他发明的‘三干三湿’法至今还很实用。”还有的学生感慨:“现在农民的文化生活很丰富,不光会种地,他们还成立了白鹭诗社学写诗呢!”
在为期两天一夜的实践课中,学生们体验了帐篷联营、篝火晚会、田间升旗等十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还“送戏下乡”,为村民们带来了学校首部音乐报道剧——《宋指导的乡恋》。该剧讲述学校校友、曾在腰泾村任驻村指导员的宋欢婕的故事,乡亲们虽然十分熟悉宋欢婕,但是把宋指导的驻村经历通过艺术的方式搬上戏台还是让他们眼前一亮,观演现场气氛热烈。
本轮课程中,学校还将思政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花勇教授领衔大学生团队,围绕“田埂上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怀”主题,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展开一场在线演讲,引领学生们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涵,真正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的校内外联动。
据了解,松江一中去年推出了第一轮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9月27日下午,学校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为本轮课程配置了“短课程超市”。“超市”为满足不同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需求,设置了“选购区”“定制区”和“咨询区”,依据乡村振兴政策下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5个“供货区”,提供了“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农村垃圾分类”“初探松江区胡家埭村经济发展现状”等近百种短课程供高一学生们选择。课程讲解由学生讲师团、高校教师、田野调查实践点负责人和学校跨学科学习指导教师共同担任。来自高一(10)班的李天骄说:“前期‘课程超市’活动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在本次课程中,我们与村民、老师、小伙伴们一起搭帐篷、望星空、听蛙鸣,还绕着篝火载歌载舞,收获满满。这样的课程,令人难忘!”
来源:松江报 编辑:刘伟
上一篇:第十届中国留学生论坛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