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民进中央呼吁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2023年全国两会前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民进中央网站获悉,民进中央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交《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提案》。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突出难点,是长江、黄河流域总磷总氮控制和削减的关键所在。近些年,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出台以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显著进展。但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集成技术相对缺乏,市场参与不足,到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仍任重道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污染现状底数不清。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累积性、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加上尚未形成多部门协同的全链条监测网络,难以全面掌握区域内的污染排放情况,难以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和治理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也导致对水质超标断面的农业面源污染贡献占比无法形成统一认识。
二是法规和标准建设有待完善。现行部分法律法规中虽涉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内容,但多为原则性表述,缺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规体系和配套规范,压力传导不到位,地方责任不清晰。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部门及有关科研院所虽已制定一些监测方法和行业标准,但尚未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测方法、评价指标、监管标准体系。
三是治理理念和方法还不够系统科学。治理主要靠经济激励,相关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性不强,在政策制定、实施和绩效评价中未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治理以“堵”为主,没有建立“疏”“堵”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分散独斗”比较明显,以汇水单元和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系统治理理念有待加强。治理手段较单一,示范工程可推广性较差。重源头防控,对过程拦截和养分回用重视不够。
四是管控成效不显著。虽然问题日趋被关注,但部分地区治理成效、水质改善效果不明显。同时,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同一部门又涉及多个业务司局,工作条块分割,而基层对科学治污与增产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不深、作为不够。
为此,民进中央在上述提案中建议:
一是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研究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完善配套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体系,建立问题发现机制,识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键源区,制定污染治理达标方案和绩效评估方案,强化监督工作;完善管理机制,优化职能司局设置,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工作,支撑乡村生态振兴。
二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聚焦鄱阳湖、丹江口、白洋淀、洱海、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协同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目标,实施一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重大工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完善生态环境目标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实施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根据不同地理条件开展有机肥替代、肥料精准减量、农田排水循环利用、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强化稻田湿地功能和营养盐消纳功能。对经济作物加强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等措施。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建设,出台养殖尾水处理标准和法规。
三是加强科技支撑和宣传引导。整合科技资源开展科技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高效能、低成本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键技术、重要产品和核心装备,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列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贡献核算方法;加强科普宣传和政策引导,培养和稳定基层农技队伍,破解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四是加强环境监测与污染负荷评估。加快建设基于传感器、卫星遥感、在线监测等多技术、多实施主体协同的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加强农业源普查、生态环境统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信息、排污许可管理平台等工作对接、信息共享,厘清污染源头和种类;构建集数据采集、分析、展示、决策于一体的国家农业面源污染决策支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