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财经网,✅Shanghai经济网,Shanghai财经频道,上海商业新闻网,上海本地新闻媒体✅

您好,欢迎访问Shanghai上海财经新闻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强磁场”引得人才“聚上海 创未来” 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即将开幕

2023-09-19 15:57来源:未知 频道:上海新闻 阅读: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财经动态,传播大沪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news.shanghaima.com/上海财经网欢迎您!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记者 周程祎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唐新猛,正处于一名科研人员的幸福时刻:“最近灵感比较多,许多新的点子在脑海中闪现,有时大半夜还要爬起来,用笔赶紧记下来……”

在上海,像唐新猛这样的青年人才越来越多。城市要发展,人才是根基。近年来,上海贯彻落实中央和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上海人才总量过去五年间增加了99万,达到675万人。

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即将开幕。正如本届峰会主题“聚上海 创未来”所展望的,上海始终在为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标而努力。

  高度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支撑一个项目,做大一个产业。”上海广大人才工作者形成共识:只有找到全世界最好的团队、最优秀的人才,才能把握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

为此,上海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面向海外积极延揽世界一流人才。同时以白玉兰人才计划、东方英才计划、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等举措引进培养青年拔尖人才,创新市场化社会化引才新模式,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2014年,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许凯亮远赴巴黎第六大学工作,此后他又获得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基金,并担任法国朗之万研究所研究员。然而,面对良好的海外发展机遇,他却做出了回国的决定。

“我觉得国内干事创业的空间也很大,还能为国家创新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如今,“80后”的他已经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研究员和博导,还创立了一家医疗科技公司。

经过一系列的引才聚才探索,上海人才国际化程度持续加深,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0.8万余份,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集聚外国人才数量居全国第一;在沪持永居证的外籍人才达1.2万人,居全国第一;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已超29万人,排名全国第一;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此外,高端集聚效应持续提升,在沪两院院士、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提升,目前上海领军人才达近2000名。

  宽度

今年4月,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成功举办,这是上海连续三年坚持搭建的引才主平台、主赛事。以大赛为载体,上海充分激发全球英才来沪创新创业活力,加快集聚了一批引领科技自主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对上海而言,要实现“海聚英才”,必须多渠道多维度拓展引才宽度,坚持引育并举,为人才打造成就梦想的事业舞台。

这些年,不少在上海发展的人才有一个普遍的感受:“帽子”少了,“里子”多了。其实,推进人才计划优化整合,正是上海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即将原有市级人才计划进行优化整合,把教育、卫生等原行业性人才计划转为若干个评审工作平台。从源头上减少“帽子”数量,让人才更专注于科研本身。

此外,上海通过顶层设计加强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出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人才专项培育计划。同时,坚持以事业平台聚才,充分依托国家在上海布局的世界级事业平台引才育才。在科研创新平台方面,依托上海光源、超强超短激光等重大科学设施,上海集聚了一批从事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世界一流人才和团队,如上海光源已累计吸引全球近3万名科学家来沪从事研究;还做大产业创新平台,培育了一批知名科技领军企业,构建起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做优科技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平台和专业化服务。目前,上海各类孵化器达600余家,在孵企业超过2.4万家。

  厚度

一组数据可以反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势头:近四年,上海1类创新药累计达16个,占全国约1/4;3类创新医疗器械累计23项,占全国约1/6;还涌现出抗肿瘤药物呋喹替尼等全球首研新药……

小小药片背后,是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而这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动力变革。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上海普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CEO罗江南就感慨,上海之所以能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很重要的原因是这座城市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基因。

近年来,上海坚持以“放权”为用人单位添动力,以“松绑”为人才增活力。比如取消一批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审、人员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备案事项;探索建立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为人才创造更多事业发展平台。

许凯亮曾先后入选省部级和国家级人才计划,“近些年国内科研硬件条件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增强了我们的自信,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也一定会干出国际一流的工作”。

唯有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才能激活人才“蓄水池”,让人才基础更厚。近些年,上海探索实施顶尖科学家负责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明确可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净收入的70%以上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另外,持续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每年资助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约5000人。

  温度

从普陀区人才公寓到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不过五六百米的距离。唐新猛每天6点左右起床,步行到单位后,先晨读一会儿,再去食堂吃顿早饭,然后开启一天的研究工作。

三年前,唐新猛从日本回国,“在国外待得比较久,感觉跟国内生活有些脱节了”。好在,他们全家刚到上海,就顺利入住了人才公寓,并按照相关政策享受租房补贴。此外,在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也能享受较好的资源,解除了他留沪发展的后顾之忧。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必然能于细微处“留人留心”。上海大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坚持以高品质、便利化、国际化的生活保障提升城市软实力。2022年,上海进一步优化毕业生落户政策,下调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落户门槛,放宽留学回国人员落户限制。同时在人才安居工程、人才医疗服务水平、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城市硬件设施、海派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让人才心无旁骛在上海打拼。

对此,许凯亮体会颇深。“上海是一座富有敢闯敢干精神的城市,在这里奋斗有压力,但更有动力。”他一直随身携带着一条领带,那是他的导师、已故著名生物医学工程学专家、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王威琪院士在他公派赴美留学前送给他的。这条领带所象征的师道传承,也是上海人才生态的一个缩影:一代代人才以接力式的努力,为后辈铺就更为宽广的舞台。

汇四海贤士,纳八方英才。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将成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的年度盛会。未来,上海将实行更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类国际”乃至“超国际”的制度环境,率先探索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本文地址: http://caijing.shanghaima.com/shanghai/69734.html
严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上海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上海财经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上海财经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请出示权属凭证联系管理员(3455677927@qq.com)删除!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新闻网|上海财经网电子版官网|上海财经网电子版阅读|上海财经大学网站|上海财经媒体|上海财政局网站|上海报业集团|上海财经网专栏|上海财经网东方财经|投诉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网有哪些内容|上海财经网在哪里看|上海财经网地址|上海财经网新版上线|上海财经网新浪博客|上海财经网新闻频道|上海财经杂志|上海财经网APP|上海财经网记者新闻采访|

上一篇:美军一架F-35B隐形战斗机坠毁,飞行员逃生飞机没找着

下一篇:复兴艺术节启幕 未来三周深度体验音乐艺术与特色商业相互赋能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Shanghai财经网,✅Shanghai经济网,Shanghai财经频道,上海商业新闻网,上海本地新闻媒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