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戏画品味“丹青戏韵” 九点水美术馆新空间亮相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0月18日报道:中国戏曲人物画,也称戏画,是以绘画语言演绎戏曲之美。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是戏剧舞台的简单“复制”,而是综合性舞台艺术到平面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正在上海九点水美术馆·树屋馆展出的“丹青戏韵——朱刚戏画文献展”,展出的70余件展品涵盖水墨戏画、戏曲速写、文献资料、视频影像及衍生品,回顾与梳理了艺术家几十年的创作生涯。这不仅是朱刚的首场艺术文献展,也是上海九点水美术馆·树屋馆的开馆首展。
“每一幅戏画,都是一段用感情铸就的中国故事。”朱刚自幼学习绘画,在其几十年的戏画创作生涯中,始终追求中国戏曲与当代绘画的融合,以期表达蕴含在中国戏曲中的传统文化。他的戏曲人物画,画风以写实为主,兼及写意,擅用简练的造型、明快的色彩和纵横交叉、偃仰有致的线条构成具有韵律的人物,传神生动,富有情趣。本次展览中,戏画与速写部分囊括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窦娥冤》《西游记》《百花记》《孽海记》《红梨记》等众多传统戏曲题材,更有“无丑不成戏”一组24幅的戏曲丑角形象的集中展出,极具视觉震撼力。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朱刚戏画创作生涯中的第一幅戏曲人物画《通灵宝玉》。画中的这位贾宝玉不是别人,正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展览以这幅作品为起点,引领观众走进朱刚的戏画世界。
《通灵宝玉》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那还是一个卡带风靡的年代,当时朱刚在一家音像出版社任美术编辑。“当时卡带封面都是明星的大头照,几乎千篇一律,我就想打破陈规,来点变化。”朱刚回忆道:“正好要为越剧《红楼梦》的卡带设计封面,于是心怀忐忑地尝试用水墨画了一幅贾宝玉。”
朱刚之所以忐忑,是因为担心艺术和市场的认可度。没想到,徐玉兰在看到这个封面设计之后,连声说好,还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有了老艺术家的首肯,朱刚对于自己的创作也有了信心。当带有水墨贾宝玉封面的卡带推向市场之后,反响甚好,以至于许多戏曲名家都希望朱刚以戏画来包装他们主演的音像出版物。
为了画好戏画,朱刚成了资深戏迷。每周都会去上海昆剧团等小剧场听戏。此后,他有了更多与戏曲演员交流的机会,更是深入排练厅、深入后台,了解戏曲的一招一式,了解戏曲的服饰、化妆和道具。“只有看戏、知戏、懂戏,才能画好戏。”朱刚说。为此,朱刚画了上万张戏曲速写——有抓取记录动态造型的,有入戏之后坦露心迹的,还有自成灵妙空间的。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九点水美术馆馆长陈君达特意从中精心挑选了30余幅速写作品,以“未加修饰之作”向观众展现艺术家对于戏画创作最为纯朴、自然的一面。
优雅的体态、轻盈的身姿、舞动的水袖、表情的灵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间演绎出戏曲人物的神韵……在朱刚笔下,画面不只是一幅戏曲角色的肖像,更像是一座行云流水的曼妙舞台,吸引着海内外观众欣赏的眼光。年前,朱刚的戏画视频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多家外媒官网为他的戏画开设专栏。
“戏画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朱刚表示,“但我们不能只是让老外停留在看个热闹,他们还应该了解甚至理解戏曲的内容。通过戏画,我想把中国文化的传播工作做得更细一点,更深入一点。在艺术表现方面,接下来也会有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此次展览,朱刚和策展人陈君达为每一幅展览作品的画面出处以标签形式进行了文字注解,方便观众进一步了解作品。而对于戏曲稍有了解的观众,更能通过一幅戏画去感受整部戏。“希望让戏画被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看到。”陈君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