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惨”琴童到文武老生,听傅希如说他的京剧一二三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从66梧桐院邻里汇出发,今年登场的第二季“梧桐·名家汇”带着观众,线上线下走进徐汇区不同的文化地标。8月28日,上海京剧院优秀老生演员傅希如做客“梧桐·名家汇”,在上海京剧传习馆为大家带来国粹京韵赏析。现场,傅希如不仅为观众带来多段传统京剧经典唱腔,还邀请观众上台体验戏服变装,领略传统国粹之美和国粹之潮。
图说:傅希如做客第二季“梧桐·名家汇” 主办方供图(下同)
半集动画 一盒火柴
傅希如1992年从山东考进上海戏校,学校在文化广场附近,在那里,他见识到上海的繁华与腔调。后来傅希如进入东平路9号的上海京剧院,那是徐汇的核心地段。现在京剧院搬到龙华,也非常有上海独特的味道。傅希如笑言:“我很幸运,一直在上海学习、工作,唯一遗憾的是,因为囊中羞涩,生活不在徐汇,在闵行。”
回顾自己的艺术启蒙道路,傅希如用了半集动画片、一盒火柴、两处伤病、三份通知书来概括。小时候,傅希如看琴师父亲每天在家里常常要拉8小时胡琴,他就有样学样,用筷子模拟琴弓,被父亲看到了,“悲惨”的学琴童年开始了。
每晚6时15分是傅希如的练琴时间,而晚上6时到6时半恰恰是电视台播放动画片的时段。因此,傅希如小时候每天只能看半集动画片,然后不情不愿地开始练琴,用想象力补足剩下的半集动画片。每天练琴的量是一盒火柴,抽出一根,拉一遍,直到40根都拿出来,再一根一根放回去。“我小时候很痛恨火柴厂,为什么一盒不能有38根的时候?偶尔我也耍点小诡计,用火柴给爸爸点支烟,可以少练一遍。”
图说:现场观众体验戏服
两处伤病 三份通知
从艺以来,傅希如经历过两次波折,对戏曲演员来说,每一次都可能是“致命”的。当年,傅希如以总分第一进入上海戏校,分到了老生第一组,和王珮瑜是同学。没想到,入学一年,他就开始倒仓,更没想到,傅希如这变声期一来就是15年,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才终于恢复原有的调门。
倒仓期的傅希如相信,虽然老生的门关上了,但人生会开出一扇新的窗,于是,他便转去学习武生。刚开始,他的腿抬到40度角就不行了。傅希如回忆道:“我用了一年时间,从最后一个站到了第一个。这还要感谢金庸,我那时候一边压腿、劈叉,一边看金庸的书,沉迷得忘记了疼痛,书看完了,腿也练成了。”
老师朱福侠看傅希如是个可塑之才,就给他加小灶。凌晨4时,朱福侠来宿舍喊傅希如起床,傅希如佯装熟睡,翻身侧到了另一边。朱福侠就用手指戳他,戳到他装不下去只能起床去练功,练到6时,正好接上学校的早功课。高强度的练习,让16岁的傅希如出现韧带松弛、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时任上海戏校校长王梦云为他请来医生,看完傅希如的片子医生给出的结论是:不能从事剧烈运动,可能需要改行。满世界寻医未果,傅希如只能自己看书研究病理,最后学习用肌肉生长改变神经压迫的位置,减轻症状,和病痛和平相处。
这三份通知书,说的是傅希如当初收到了北京、上海、山东三所戏校的录取通知书。北京和山东的录取专业都是京胡,山东汉子傅希如爱吃上海甜糯的麻球,也喜欢成龙、李连杰等塑造的硬汉,“我以为做演员就能演这样的角色,所以就选择来上海做演员。”
大屏幕上,有傅希如和童祥苓、谭元寿、张文涓等老师的合影。虽然没有正式拜过哪位老师,但傅希如都把他们视为“名师”,“老师们都不希望我去学他们,而是教我方法,根据我自身的条件、阅历去发挥特长,形成我的艺术风格。”蹚过这条河,才知道成名成角有多难,如今,傅希如的儿子文轩也踏上了这条艰辛的道路,12岁的他考入了戏校京剧音乐系,学习京胡。傅家三代,都在为弘扬传统文化尽着力。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赵玥)
来源:徐汇区政府网 更多新闻:news.shanghais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