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北大博主全嘻嘻亲身示范,不是高学历就有高觉醒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厌女》是许多人关于女性主义的启蒙书籍,因此作者上野千鹤子对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觉醒的女性来说意义非凡,那真是精神导师一般的存在。
相关的“启蒙宝典”还有一个《第二性》,但相比来说,《厌女》显然好读一些,更薄、举例更多(韩星李秉宪都被“登记在册”),读者更能结合现实看清自身处境。
所以不难理解,大众对于此次对谈期待甚高。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层被拔高的心理预期,那就是——北大毕业生。
博主全嘻嘻和另外两名女生是同为北大毕业的校友兼闺蜜,拍视频的时候也是采用了女生宿舍聊天会的场景设置。此前,她也一直以“北大毕业”作为自己人设的重磅标签,走的就是高知精英路线。
那大众自然会赋予她们对高知精英该有的期待:思想觉悟得高吧,引领带头作用得有吧?
两大预期架在那里,本身就预订了此次对谈的争议属性,谁曾想三位还来了个“超常发挥”,引来热评一片失望与嫌弃:
“北大,就这?”
“拒绝被代表,希望上野千鹤子别觉得其他中国女性也这样。”
“可惜了,浪费了一次对谈的机会。”
……
冤吗?一点都不。
这么说吧,不到30分钟的视频里,震撼人心的噼里啪啦的火花没多少,一场魔幻现实倒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资深媒体人的“专业角度”
此番黑红之后,全嘻嘻的个人履历也被扒了出来,人家不仅北大毕业,是成功婚姻的持有者,是位拥有两岁孩子的宝妈,还是新世相副总裁,年薪百万的资深媒体人。
你想看一场心灵的碰撞,可对于她来说这首先是一份熟能生巧的工作,她必然会在其中运用一些新媒体从业者惯用的选题思路和采访技巧。
所以我并不觉得视频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完全出自真心。
首先,新媒体内容绕不开的两大要素——受众定位和话题度。作为博主不是把自己说爽就完事儿了,要说受众想听的、要紧跟时事,要让广大粉丝朋友觉得这个人是跟我们站在一起的。
我大致翻了下她的往期内容,又是学区房,又是驭夫之道,又是北大医学博士、清华毕业配方师的……可粗略断定,学历本科以上、生活水平中产及以上的已婚宝妈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受众。
所以她未必弱未必蠢,而是凭着媒体人的自觉,选择和粉丝站在一起,问粉丝和潜在受众可能关心的问题,从而增强点击率和粉丝粘性、顺便稳固自身人设。
这大概就是她一直强调自己已婚身份的原因,包括迫于舆论压力选择进入婚姻、六年婚姻的经营之道、已婚者是否是处于鄙视链底端的女性主义者……等等等等。
另一方面,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代表普通人的角色是一种常见的采访技巧。
大家可以看看窦文涛、看看鲁豫,他们也经常“装傻”的,尤其是鲁豫问贫困小孩“不吃肉是因为肉不好吃吗”的那个名场面,她当然知道不是因为肉不好吃,她要的是这句话之后小孩的反应,他可能道出的事实或者表达出的某些情绪都能让采访更有看点、更有话题度。
就是这个理儿,你都显得博学又通透了、深情又悲悯,对方侃侃而谈的空间岂不被挤压掉了?
以上,从立场和技巧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对谈“不合理中的合理”。
但,立场也要看怎么表达,技巧也要看如何运用,在这一份“合理”本身不讨喜时,个人道行再有限,结果自然会难以避免地大跌眼镜。
既要又要的“已婚女性主义者”
这番操作里被大家广泛诟病的是全嘻嘻贯穿整个对谈的“求认可”:
我虽然因为各种原因结婚了,但我也把婚姻经营得很好,孩子是相处四年后才要的而非一时冲动,处理婆媳关系也很有自己的一套,种种如此展现了我不俗的智慧和觉悟,也表现得很女性主义,所以老师,快夸我快夸我呀!
额……执着于求认可不仅暴露了自己的虚弱,还落下了个两边不讨好。
一边,已婚者会觉得此人未免太矫情,自己选的路自己感受就得了呗,有问题描述问题,获得成果分享成果,干嘛一定要让别人盖章认证?
另一边,未婚者会觉得她矫情又没种。
甭管女性主义在网络舆论里和学术界再正确,都不能改变当下婚姻依然是主流的事实。
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催婚声依然会不绝于耳,大龄单身者尤其是单身女性依然会遭到隐性歧视,作为一个走在主流道路上的佼佼者,你倒委屈上了,还主要是因为网友的误解……委屈个der啊?
想要表达自己的不易与坚强,可以,比如育儿啊、因此流失掉什么工作机会啊、生育后夫妻感情的变化啊……这种扎根于生活泥土的困惑才更有利于引起共鸣。
可你也没说啊,还是因为足够有钱、社会资源足够丰厚、在家里足够有话语权而不存在这方面困惑呢?
另外她也谈到了当初不断相亲受到过很多来自男人的伤害、怕自己结不了婚回老家有压力等等,这当然呈现了某种现实,但说实话没啥人性弧光。
都频频受伤害了还要坚持相亲,说明成功步入婚姻的目标本身比你的个人感受要重要很多吧?
害怕因大龄未婚而遭受老家舆论压力,后迫于压力走入婚姻,没有一点逆流而上的勇气不说,之后还要死乞白赖佐证自己这一选择的正确性,那我很怀疑你会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而掩饰与合理化自己婚姻中的某些不堪与问题。
上野老师希望大家不要糊弄自己,那我觉得全嘻嘻是某种程度上的反面教材。
综上,作为一个精英媒体人,全嘻嘻低估了大众对于女性主义的整体认知水平。
很多已婚者比她想象中诚实且自洽,一个最显著的标志:50、60后的妈妈辈们哪怕自己婚姻不幸也会卯足了劲儿催下一代赶紧结婚,灌给自己的迷魂汤已经渗入骨髓,但80/90后的已婚者及宝妈则不会像上一辈那样粉饰婚姻了、更不会急吼吼拉别人下水,这源于她们对于个人境遇的坦诚和清醒。
偶尔会吐槽老公孩子,偶尔也会对单身者送上羡慕和祝福,结了就好好过,实在过不下去咱就离,求什么外界认可,毕竟日子是自己的嘛,胸前别一朵小红花,能发钱还是发工作咋地?
而单身者作为“少数群体”也在逐渐壮大,投注于他们身上的窥探和审视已经有点不合时宜,理解和接纳才是当务之急,什么“20出头就决定不结婚是不是因为被男人伤害过”这种问题真的又狭隘又不友好。
当然这可以是一种采访技巧,但一个30+已婚女性向一个75岁未婚未育的女性这样提问,未免略显隔阂与凉薄,一问出来的这种疏离感也并不有利于提升对方表达欲、进而促成采访效果的提升。
另外,针对全嘻嘻本人的“求认可”做派,我相信是很多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往上爬的高知精英的真实写照,有些荒诞又有些悲凉。
先是上了北大,出了社会又年薪百万,还有一个看似和谐美满的婚姻,更是颇具影响力的up主,她走的这条路已然是主流中的主流、正确中的正确,她已经是传统价值体系里的24K纯成功人士了,却依然不满足、依然很焦虑,似乎非要从先锋思潮权威专家那里获得一份认可与夸奖才能心安理得。
大姐,你累不累呀?
如果成功意味着更深的匮乏和无止境的疲累,那不够成功倒也算是幸事一桩。
过分强调个人努力的“做题家”
全嘻嘻在视频中有这么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父母婚姻不幸福是由他们的个人原因造成的,我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婚姻变得很幸福。
你看,这就是自证与求夸奖容易把当事人带进的一个误区——个人努力可以突破一切。
这显然是不符事实的,过度强调个人努力,会忽略结构与环境所形成的强大制约。
贫困山区儿童为什么考上大学的概率低、辍学率却很高?
《红楼梦》里聪明干练识大体的探春,为何没能成为上市企业高级管理人才而最终远嫁他乡为人妇?
与其在个体的天赋和努力上打转,不如多看看他脚下的土地和周边的干湿情况,毕竟,再好的苗子放在盐碱地里也得死,不是吗?
你可以把自己的婚姻经营得很好,一方面因为你能力过人,但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相较而言,你操的这个盘本身还没有很糟糕?
那如果有的人不够聪明也不够幸运,她搞不掂,是不是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权?比如求助或者离婚。
这才是女性主义话题该有的方法论。
再强大、再好命的人也不敢保证一辈子永远顺风顺水、春风得意,万一哪一天跌落了、碰壁了,这个社会会给他提供怎样的下限和回头路,才是彰显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关键。
一个人能有多强大呢?孙悟空都得加入团队给人老实打工,结构的威力才是真的强大无比。
整个视频聊得最令人动容的部分我觉得是关于母女关系那段,好像提起母亲总是能让所有女性百感交集。
那么请想一想,为什么母女之间会有那么多的爱恨纠缠、误解遗憾?为什么母亲会成为女儿最难迈过去的一道羁绊?
答案很简单,因为母亲也是女人,从原生家庭到婚姻,从做女儿做妻子再到给人当妈,她所受到的挤压、剥削和限制非常非常多、非常非常大,越是年长的女性越是如此。
她自己消化不了,于是所有的怨怒、恐惧、怯懦就会波及身边人,自然而然地流向下一代。
朋友们,外界给到个人的压迫与伤害是会代代传承的,这不是你靠个人努力可以轻易改变和化解的。
当然,个人英雄主义会迎来一时的沾沾自喜和众人称羡,但弊端也非常明显,它会将人推向自我批判自我鞭策的墙角,路越走越窄,直至累死、内耗死。
究其本质,个人英雄主义其实是一种对环境缺乏信任的变相体现,同时也是最容易将结构问题搁置的一种自我防御。
人生不是考试,只管埋头做题未必会迎来光明的前程,换个考场、和旁边的同学合作或向老师提出试卷中的bug也可以成为通往幸福的选项。
高学历未必高觉醒
总之,这是为高学历祛魅的一次对谈。
在惊讶和失望之余,或许我们更应该幡然醒悟:学历的高低真不一定跟思想的觉悟程度成正比,在女性主义这一块尤其如此。
反之,高知精英女性和一名女性主义者之间的阻隔反而更加深重。
一方面,作为既得利益者,她们的选择肯定要多于失败者和底层女性,本身缺乏争取更多选择权的动力与压力。
另一方面,为了向上爬或维护现有社会地位,她们会因顾虑较多而趋于保守,相对于反抗,更易迎合。
毕竟现在还是男权社会,背后整体运行规则偏向于男性,越是往上走把持命脉资源者越是男性。利益一关联,当事人就很难潇洒,反而易患得患失,生怕不慎跌落,闪亮外壳不在,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女性主义者?
首先,她不需要很成功,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心无挂碍一身轻。老娘不需要靠着谁或从谁那里得好处,又有什么大实话不好说、什么反抗不好意思做呢?
另外,她要清晰地感受到男权社会带给自己的阻碍和伤痛。
一个女性,正是因为要缓解伤痛、解答困惑,才会去了解女性主义,才能把《厌女》和《第二性》那些文字读到心里,才更能够和上野千鹤子这样的资深学者产生更深刻的链接,才不希望这些桎梏去困扰更多的人。
唯有如此,女性主义存在的意义才能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些书籍和言论为曾经走向死胡同的她凿出了一个出口,为曾经不停坠落的她提供了一张安全网。正因那些隐秘的制限和伤痛被看见,她们才有了可能停止内耗、就此反弹、重新出发。
所以,我很认同某些网友的建议——不如找孙一宁、刘小样来跟上野千鹤子谈一谈,说不定更容易擦出火花呢。
讲到这里忽然不由生出一丝悲凉,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者,有敏感的神经、反叛的勇气,但也不乏悲情色彩。
或许是因为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枷锁和阻滞,会让人倍感绝望与无奈吧,它们存在多年、根深蒂固、难以撼动。想要搏出一条出路,往往得铤而走险、赔上身家性命。
再想想那些女性主义题材的经典影视作品,什么《末路狂花》啦、《致命女人》啦,似乎唯有鱼死网破才能换来一线生机。还有《我的天才女友》,明明两个女孩都那么优秀,最终也只能走出去一个,还走得那么跌跌撞撞。
这都是对于现实的生动隐喻。
开拓者往往不是最初的得利者,且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付出超高的代价。一边岁月静好,一边离经叛道,一边做着主流标杆,一边又想要前卫的封号,不过是痴人说梦,只能存在于广告宣传片和大博主的自我介绍里。
精致利己主义者,这个词儿已经被说滥了,我们总是对此大加批判是因为有所期待,期待他们手中的资源能以一种更为理想化的方式得到使用。
但也应该看到这个群体给到的某种正面启示——也许这恰恰说明,低处的野草更具生命力。
推进女性主义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跟上野千鹤子对谈的机会,但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自己的生活里为这种缓慢行进的变革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