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侃“口水歌”的《乌梅子酱》,不囿于雅俗之争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实用的态度往往被定义为俗,而审美的态度则是雅的化身。」
或许音乐创作人李荣浩也没能想到,新专辑里的一首小甜歌会在发行两个月后受到如此关注。
2023年的第二个月,在《爱如火》快要将人们的音乐细胞燃烧殆尽时,一首《乌梅子酱》强势占领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全网热曲。
(《乌梅子酱》MV画面)
如果要形容2023年的情人节的味道,那一定是乌梅子酱的味道。
“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我尝了你嘴角唇膏薄荷味道。”
简短的唱段成为了短视频和音乐榜热门的常客,网友传播和二次创作的热情势不可挡,却也将《乌梅子酱》推到舆论的漩涡之中。
(bilibili@丁太升)
2月20日,以犀利著称的音乐人丁太升在视频平台上发布了对《乌梅子酱》的评价。其中“俗不可耐、投机之作、刻意迎合下沉市场喜好的音乐、适合小镇青年群体的审美观”等评价迅速点燃了网友的情绪。在随后的舆论发酵中,“乌梅子酱 口水歌”登顶热搜第一。
短短几日内,网友们的讨论早已不再局限于歌曲是否好听的评判中。当战火从作品质量蔓延到审美观念,争议一触即发。
从小甜歌到“口水歌”
审美距离的消逝
在成为“俗不可耐”的“口水歌”之前,《乌梅子酱》也度过了属于它的青葱时光。
2022年12月,音乐人李荣浩的新专辑《纵横四海》发行,彼时的《乌梅子酱》并没有受到大量的关注。这首歌被认作是创作者恋爱感受的写照,从创作人风格的转变中,人们表达共情、感到好奇,也抛出了善意的调侃。
(网易云音乐《乌梅子酱》发行初评论)
三个月后,这首便于传唱的小甜歌在纪念爱情的节日里吸引了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情人节的风是甜腻的,裹挟着舒缓而简单的旋律、直白又真诚的歌词,让这首小甜歌乘风吹向网络平台的每一个角落,哼两句《乌梅子酱》成为一种流行。
如果仅仅止步于此,对于歌曲的争议似乎并不会愈演愈烈。
变成“神曲”的《乌梅子酱》开始具有其他功能,也影响着网络的风潮:《乌梅子酱》是爱情的伴奏曲,是每一对笑容后悸动的情愫;它是口型相似的“我爱你”,是甜妹的自拍利器;也是创作者的灵感来源,《乌梅子酱》作为造梗的源素材,演化出各种语言和风格。
(乌梅子酱二创登上抖音热榜)
正如很多音乐人对于这首歌的评价,被定义为出圈甜歌的《乌梅子酱》是一个相对完整、但有些许平庸的音乐作品,绝不完美但并非毫无诚意。
(乐评人光荣发博@光荣)
然而,流量的推动让歌曲被更加广泛地传唱,也让歌曲被更具象的事物绑定,抹杀了许多听众对歌曲本身的想象。“美”和“丑”仿佛更是一念之间的选择,舆论的指向更是将这种选择推向两个极端。
美学家布洛总结道,“距离是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审美的态度通过把对象所产生的感受与一个人的自我分离而得到”。这或许可以从审美的角度为《乌梅子酱》恶评的大量增加作出解释。
过度消费和传播下,我们与歌曲保持的“审美距离”被打破,在艺术性上有欠缺的小甜歌变成了千夫所指的“口水歌”,而这样的情形也不止在《乌梅子酱》上发生。
神曲vs神作
网络热曲的审美规训
成就神作、引领一个时代的音乐潮流是每一个音乐人都在追求的目标。而被称为“神曲”,却不一定是褒义的评价。
2021年播出的《为歌而赞》中,节目组为音乐人提供了抖音神曲的名单,让抖音热歌与新歌进行正面对决。当被问到“拿到热歌歌单的时候是什么反应”时,音乐人单依纯耿直的评价走红网络,也激发了部分网友对当前音乐传播环境的反思。
(单依纯对抖音热歌歌单的评价)
人们对《晚安晚安》之类的抖音神曲是相对宽容的,但面对曾经的音乐才子李荣浩的《乌梅子酱》的转型,批评的声音却如排山倒海。这其中似乎有无端宣泄的成分,也饱含了网友们对于抖音热曲霸屏网络的不甘,暗含人们对当前流行音乐审美教育缺失的失望。
“失去的十年”、“停滞的二十年”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网友对于华语音乐的感慨。人们期待下一个邓丽君和周杰伦的出现,期待他们的声音能被更多人听到,为主流音乐市场带来更多新的声音,引领人们的音乐审美不断前进。
(2013年周杰伦、邓丽君虚拟人对唱)
网络传播给了更多音乐人一鸣惊人的机会,让古风、说唱等原先的小众音乐找到了更多听众。音乐市场的多元性不断丰富,但这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火树银花间,那些行业引领者的光亮更容易被淹没。面对大量网络流行热曲的冲击,他们用创作教育受众、引领审美风潮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然而,这并不代表在当代没有能够令人心驰神往的好音乐,只是在当下的评价机制内,这样的音乐往往难以在榜单上占据一个好位置。
(2021由你音乐榜单)
当市场成为了筛选“好歌”的唯一标准,简单、直白、能够代表大多数人情绪的歌曲必然会成为横行霸道的热曲。在网络热曲的审美规训下,神作却难以做到作品质量和热度的完美结合。
“俗不可耐”的抖化神曲,是音乐依附于市场筛选机制的必然结果。“雅”音乐和“俗”音乐的争斗之间,《乌梅子酱》被放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雅俗之争
音乐不是附庸
《乌梅子酱》涉及的审美争议并不是新鲜事,音乐人丁太升也不止一次地面对这个极具煽动性的话题。
在音乐综艺《天赐的声音中》,丁太升评价歌手王晰的音色并不适配所选择的歌曲,将独特而优越的嗓音用于“喊麦”的演绎,没有做到向上突破,是令人失望的选择。面对质疑,王晰却十分坚定自己的决定,他没有否认“向下兼容”的可能性,反而强调了扎根向下、寻求突破的审美观念。
(丁太升与王晰的争辩@天赐的声音)
扎根向下,向阳而生。王晰和丁太升各自为音乐创作勾勒了一个美好的前景。节目播出效果拉满,雅俗争议不断,却并不代表雅和俗没有和解的可能。
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美学家朱光潜用古松为例,展现了人们观赏的态度如何影响一棵古松的价值。
古松可以是实用的,可以劈成柴成为烧一桌好菜的能量;古松可以是科学的,可以肆意生长满足人们对植物奥秘的探求;当然,古松更可以是美感的,可以是婆娑的树影,可以是不惧风雪的气节。
音乐也是如此。
实用的态度往往被定义为俗,而审美的态度则是雅的化身。实用让人们趋利避害,获得令自己舒适的感受,而审美则抚慰精神的贫瘠,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雅俗有分。即便如此,作者还是肯定了每一种态度的合理性。
(《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审美能力分高下,却不是将人们区隔的工具,它凝结了每一个个体独特的经历、情趣、性格和观念,每一个个体对于所谓的俗文化和雅文化都有接受和审美的可能。
正如同样火爆出圈的《爱如火》和《蜜雪冰城甜蜜蜜》,是否也在某一个时刻戳中了人们心中的痒点:用更多实用的属性,将音乐的情绪价值和社交价值不断扩大,或是用奇特的审美角度,体现了魔性音乐的魅力。
(土嗨热曲《爱如火》评论区)
要去看山川海海,听乌兰巴托的夜晚,让风送来宁静与哲思;要去看新地球,听蓝色星球的呢喃,解开被乌托邦世界束缚的手脚;要去穿过那长夜,摘下面具,击碎假人模特般的人生。当然,也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佐味烧鹅、酸酸甜甜的酱汁。
如果音乐成为市场的附庸,何异于每日烧鹅,脑满肠肥,不见山川?
如果音乐成为审美的附庸,成为界定人格三六九等的工具,又如何异于那句“何不食肉糜”的喟叹?
期待聆听天籁之音,也不惧听到更多的声音。
上一篇:时装周的明星出圈技巧:出发、合影、摆态度,处处都是小心思
下一篇:《中国乒乓》没成爆款,太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