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一气呵成?《毒舌律师》到底值不值得看?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洪金宝曾说,香港电影的精髓就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
楚原曾对徒弟王晶说,拍电影还是要赚钱,否则不会拍到自己喜欢的片子。
从他们两人的话中可知,港片的风格就是天下文章一大套,大家你临摹我的观点,我借鉴你的故事。
如以往功夫片的模式都是傻小子闯荡江湖,后拜师学艺手刃仇家,时装动作片与之相比,只不过是换了背景和服化道。
有了这套公式,七日鲜的流水线港片层出不穷,但剧情本质上还是大同小异,无非是演员、导演变了,亦或是同一批演员连扎几部戏。
可这套公式为什么会多年经久不衰?
原因在于港式懂商业逻辑,利用影片的节奏掌控观众的情绪。
观众该在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群情激昂,港片的这些导演们都了如指掌,甚至在几分几秒有这些情绪,他们都成竹在胸。
《毒舌律师》就深谙这套逻辑。
电影开篇,林凉水面对曾洁儿虐童一案吊儿郎当,不惜放下大律师的尊严和底线巴结权贵,导致曾洁儿含冤入狱。
再与开头林凉水在桌下刻的“天无眼”相对比,观众自然就对这个角色产生厌恶感与期待感,这种双重纠结的情绪会让观众有继续看下去的想法。
之后林凉水幡然醒悟,找回了自己曾经为公义发声的初衷,决心用尽一切办法为曾洁儿讨回公道。
但随之而来却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幕后黑手的一手遮天,林凉水举步维艰,庭上辩护不是被频频打断,就是在庭外被权势关进牢房。
这时观众就会与林凉水的反转共情,想要看到他为普通人对抗权贵的结果如何。
作为普通人,发声的渠道一般有三个,政府、传统媒体、自媒体,游行、呐喊、拉横幅那是逼不得已的下策。
因片中的背景是2002年到2004年,自媒体尚不流行,所以普通人真正的发声渠道只剩两个,政府和传统媒体。
可这两个途径都被钟家堵死了,以林凉水为代表的辩方孤立无援。
钟家的法律顾问是行业资深大律师,他们可以随意调换检察官,让庭外无媒体报道,庭上都是他们的人。
还能够无视法律,当着法官的面让钟京颐说谎,普通人的命在他们眼里还不如一条狗,也换不来钟念华的几滴眼泪。
故事到了这里,不少观众便会带入自己,想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公。
从而期待林凉水能够打赢这场官司,改变权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横行霸道,让法律不再有特权,回到本来的样子。
观众想要看到什么,导演心知肚明。
随即便安排主控官金远山律师的精准质问和慷慨激昂,在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林凉水出场。
一番义正词严的演讲式辩护让观众的情绪再上一个高点,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发泄不满和愤怒的宣泄口。
像当年的《英雄本色》一样为香港带来了另一个英雄,而黄子华所饰演的林凉水就是正义的代表,为普通人造了个梦。
从电影开始到结尾,观众的情绪一直随着影片的节奏起起伏伏,每一处的都在导演的掌控之中。
导演深知大多数观众的心理,他们来影院不是为受教育,而是想看一个有趣且通俗易懂的故事。
在这两点上,《毒舌律师》完成的相当出色。
故事遵循五幕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单线性叙事逻辑,简单明了,不用动脑就能看懂,一点都不累。
期间,导演还借由黄子华的毒舌制造了一些笑料,让观众的情绪不必一直紧绷着,观影过程一气呵成,无尿遁时刻。
如果再让观众有爽感,那这部电影在当下就成功俘获了观众的好感。
所以即使《毒舌律师》是用老生常谈的方式讲述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依旧能够让多数观众给出7分以上的评价,这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说,已经是值回票价了。
故事之外,就是《毒舌律师》的思想了。
《毒舌律师》有些理想主义,在特权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现实中,普通人连说话的机会就没有,可能就消失不见了。
片中也没有避讳这一点,钟念华趾高气昂惯了,所有的东西都得围着她转,即使是代表公正的法律也得顺着她的意来。
而她的丈夫为了依靠钟家继续他的锦衣玉食和荣华富贵,不惜做出违背伦理道德的事儿,可见普通人在与他们抗衡时不能单单依赖法律。
法律不在乎你是好人还是坏人。
在它的定义里,不管你能好到哪儿,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
好,与它没关系,但恶就与它扯上了联系,可这个恶又是如何来的,它用八个字解释——法不容情与法律特权。
也许这也是法律的不足不足之处,只保护了人们的身体,却忽略了人们的心灵。
所以想要得到公义,情绪输出起不到大的作用,反而会让自己失了理智,还需使用一些不那么符合常规的手段。
如片中林凉水利用水瓶改变主控官金远山的立场,非法录制视频,通过心理战影响陪审团的判断,动用人情关系为自己保释。
这些方法在法律的范畴的内都是不被允许的,但下三滥有时候也是正义的一种,因为你知道你面对的人根本没有底线,也就不谈公平、公正。
这是《毒舌律师》中的写实,更是《毒舌律师》的细思极恐。
因为发声和寻求正义,不在于对方是不是哑巴,而是阶级鸿沟强行吹灭了一盏盏发声者点亮的灯。
这种黑是青天白日却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即使是万丈光芒的太阳都驱不散这种黑布下的阴霾,这难道不细思极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