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初代“京圈公主”也老了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笑声在荧屏中回荡,灯光下,是远去的纯真年代
2013年,电影《私人订制》里,葛优为博“富婆”宋丹丹一笑,挥手灭了几乎整个北京城的灯光,唯独留下个故宫灯火璀璨。
葛优说,“那是您给故宫留的一点面子”。
丹姐满意地点点头,感叹到:“我太有钱了!”
电影中,每个人都有暴富和对权力的渴望。那些沾染了世俗气的欲望,让我们恍如看到自己和熟悉的人。
电影里的“丹姐”是个普通的清洁工,可现实中的宋丹丹却是京城文艺圈不折不扣的世家子弟,影响力也非一般。
什么是“世家子弟”?
简单一句话,根正苗红,基因优秀。
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顶级中心,四九城内群英荟萃,藏龙卧虎,文艺圈也不例外。
王朔在《看上去很美》的序言里面讲话,“北京复兴路,那沿线狭长一带方圆十数公里被我视为自己的生身故乡…我叫这一带‘大院文化割据地区’。”
拿丹姐的前夫英达来说,他就是京城文艺圈世家子弟中最好的代表。
英达接受采访时,曾骄傲地说:“智力方面超过我的,至今一个没遇到。”
这话没毛病,因为英家三代都是精英。
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创办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后来当了北平的教育部部长;祖父英千里是全国高校里最有名的英文教师,月入超过1000大洋。
父亲英若诚是著名的翻译家、演员,官至文化部副部长;母亲吴世良,曾是曹禺的秘书。
虽说动乱年代的英达受家庭牵连,当过几天街头流浪儿,可风潮过去后,他还是轻松考上了北大,开创“学生文工团话剧队”,也就是今天“北大戏剧社”前身。
美国留学回来,英达照猫画虎拍《我爱我家》,做情景喜剧,开创了中国影视圈一个新戏路,请来无数影视圈“大腕”当嘉宾,这面子没人能比。
别的不提,就说《我爱我家》的外景地吧,瞅着外观很朴素,室内却别有洞天。
编剧梁左把九十年代所有的味道,都藏在那间客厅之中。
因为取景地是北京西城一座大院,俗称“西便门国务院大院”。
片中老傅的家,外景就取自院内11号楼1单元202室。
如今院中老楼,早已被时光冲刷,青藤爬满灰墙。墙外,常会有外来中年人抬头凝望。
1960年出生的宋丹丹原名宋长英,出生于距离“西便门国务院大院”不远的一座军区大院中。
宋丹丹的父亲老宋同志,延安时期就是文艺战线的领导,解放后成了北京文联的书记。
“文联”全称是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标准的官方机构,也是文艺圈、艺术圈的管理者,算是给宋丹丹日后进军娱乐圈打下了基础。
宋丹丹在家排行老四,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
姐姐们过得很平淡,可哥哥就很不一般。
哥哥叫宋北杉,曾是某中央首长的秘书,后来当了山西省的副省长,直至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工商联党组副书记……
改革春风吹满地后,昔日的大院身份不再尊贵,人人都在金钱面前匍匐。
文艺圈内也人心躁动,扎堆想往名利双收的影视行业露个脸。
用王朔的话形容:于是沉渣泛起,舞文弄墨。
2000年的央视《人生在线》给冯小刚拍纪录片,谈到年轻人在演艺圈的发展,冯导有感而发,总结说“违背自己的本心,取悦一下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