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三大看点,不负任何顶格的期待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宇宙探索编辑部》在平遥电影节就大爆了,可惜没有抢到票,幸而后来在北京电影节展映眷顾,拼到了手速,由此也让观影颇有了些“朝圣”的感觉。以及,终于等到了影片的全国公映,又迫不及待二刷,在之前的欢乐之余,又观察到许多细节,增添了更多欢乐。虽然我们常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但《宇宙探索编辑部》真的是不负任何顶格的期待。
首先要说的是,别怀疑,真的有《宇宙探索》这本杂志,不信请先翻看下曾经风靡全国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宇宙探索》编辑部和《人间指南》编辑部,压根儿就在同一个大院。原来一直不知道,这个编辑部是怎样的所在,会不会像东宝和葛玲他们办公室那么热闹,如今观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算是给解开了疑惑,竟然这也是有着精彩故事的一个单位。
当然,此《宇宙探索》与彼《宇宙探索》究竟有没有关联不得而知,但影片好看那是毋庸置疑的。观影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这是一部看似荒诞,实则有着坚强内核的作品,影片所洋溢的理想主义光芒,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或缺的。唐志军对外星文明的追逐,看似神经,其实越到后来,越觉得可敬。开初以为是神经病的自嗨,越到后来,越发现,其实不是他病了,也许病的是我们大多数。
我们常说,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的时候,那些所有人都质疑的事情,或许才是通达未来的敲门石,唐志军身上的执着,以及他对外星文明的深信不疑,是支撑他一路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奔向理想国的源动力。
片中的另一个人物,同样让人印象深刻,那便是顶锅的孙一通,也真的是个人才,扮演他的王一通,不仅是本片的编剧,而且也是片中所有诗歌的真正作者,嗯,还偏就这么高的颜值,真的是上天眷顾。而孙一通顶锅的画面,也并非空造,而是有着历史的渊源,甚至曾经风靡一时。
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普通的话剧演员一夜之间成为了万人敬仰的“智慧女神”,这人就是张香玉。此人创造了一套“自然中心功”声称练会这套功法就可以和宇宙交流、接收宇宙能量,甚至还可以与万物对话,与死人来往。信众们练功的时候都需要头顶铁锅,没错,就是家里做饭用的那种,但是你可千万别小看这口锅,经过“大师”张香玉的开光,这口铁锅就成了能够感应宇宙磁场的信息接收器。
当然,在整部影片中,还能看到很多对八十年代社会的致敬或者讽刺,比如影片中寻找外星人的一折,用导演孔大山的话说,灵感就是来自于他的老家,当然也是战台烽的老家,山东卫视的一档节目。他看到那个场景,就一直惦记着有朝一日能以此为题拍摄作品。同时,影片中的《宇宙探索》不仅仅根源于《编辑部的故事》,也在致敬当年风靡大街小巷的一本科幻杂志《飞碟探索》。
整部影片的风格真的怪诞,很仿真的伪纪录片风格,让观众与片中人物,与故事场景,离得更近,更易感同身受他们的处境。开篇的八十年代电视台录像带报道,瞬间将人拉回到童年的电视记忆,而后的剧情,又情急之下,开启了《走近科学》等一系列探秘节目的风格。
当然,曾经的收视大鳄,也因各种故弄玄虚而饱受诟病,但《宇宙探索编辑部》不同,它用全程的“故弄玄虚”来表达创作者的真诚。因为,当我们将视线从浩瀚的宇宙收回,落到对自我的审视的时候,不仅仅是一次结束,更是一次全新的开始。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绝对是那种能让你掐着大腿笑,然后感叹“电影竟然还可以这样拍”的神奇之作。影片极其复古的镜头与色调,增加了其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感,当编辑部的主编唐志军一行四人,穿梭在蜀地的山山水水,遇见一个个神奇的人物,试图发掘到那源自内心的外星世界的呼唤,这像极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演过的“西游记”,师徒四人都能与他们依次匹配,真的有趣。据说,影片中成都街头的孙悟空也是王一通演的,看来这个孙一通,真的是孙悟空本空了。
电影看似随意,却绝对是简约不简单,不经意的一句台词一个场景,也应该是经过了细致的揣摩与设计,虽然并没有带给观者任何的刻意感,但处处都是引人发笑让人沉思的神来之笔,若说都是偶得,那就真的没有这么高的几率。
手持摄像的粗粝感,赋予了这部影片纪实性的灵魂,演员们完全沉浸式的表演,也让我们深信,眼前的就是一段采访录像。这种感觉,与导演孔大山的另一部短片《法制未来时》有许多的异曲同工之妙,在正经与不正经之间,在神经与装神经之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