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家谢晋诞辰一百周年,他一生执导了36部电影,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电影艺术家谢晋诞辰一百周年,他一生执导了36部电影,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
2023年,是电影艺术家谢晋诞辰一百周年。
谢老曾说:“我的每一次艺术实践,都是对生命的一次燃烧,一个艺术家,只有用自己的生命做燃料,把自己变成一团火,才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才能把别人也变成一团火。”
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谢晋执导了36部电影,6部荣获“百花奖”,这一骄人的成绩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他始终关注着时代的变革与人民的生活,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与艺术追求,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从电影人到普通观众,皆从中获益匪浅。
童年时代,埋下电影事业的第一道伏笔
1923年,谢晋出生在浙江上虞的书香门第。幼时,因母亲是戏迷,家乡的社戏成为他童年记忆的一部分。迁居上海之后,为了让他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又是母亲,带着年仅8岁的他走进了电影院。
谢晋曾回忆说,稚龄的他还未能完全理解银幕上的种种悲欢与离合,但却清晰记得母亲将他搂在怀里轻声讲解的样子。即将伴随他一生的电影事业,就这样在他的生命里埋下了第一道伏笔。
其后,逐渐长大的谢晋,积极参与学校的戏剧活动,高中时,还考入了电影训练班,但对谢家而言,这并非一个好消息。祖父生前留下的遗训里,嘱咐谢家子孙,一不炒股票,二不做“戏子”。决心要考戏校的谢晋,成为了谢家一门的“反骨”。1941年,在与父母僵持了一段时间后,谢晋悄然离家,远赴四川江安,成为当时四川省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招收的第二届学生。
时任戏专校长的余上沅,是当时备受瞩目的戏剧理论家,教授阵容包括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黄佐临、张骏祥等,均为话剧界的重量级人物。不到20岁的谢晋,在这批文化精英的熏陶之下,得以系统性地学习戏剧知识,为此后的电影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谢晋跟随洪深、焦菊隐、马彦祥前往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则是绝佳的一次实践机会,谢晋既当剧务、又当场记,有时上台客串,有时参与舞台调度。有一次焦菊隐正在排戏,听见谢晋在后台说笑,他立刻大声喝止,并命令谢晋到墙角罚站。这段被批评的经历,谢晋终身不忘,成名后常在片场告诫后辈,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艺术,切不可轻易亵渎。
初执导筒,为观众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1948年,谢晋回到上海,为吴仞之根据法国戏剧家安纳托利·法朗士同名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哑妻》担任副导演。1953年,而立之年的谢晋,独立导演了第一部电影《蓝桥会》。此后一直到1965年,在这12年间,谢晋完成了10部电影,包括备受观众喜爱的《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和《舞台姐妹》等。在早期创作阶段,谢晋的作品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叙事风格,他刻画的人物形象热情而单纯,故事情节流畅而轻快。这种风格与当时的时代氛围相契合,带给观众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女篮5号》
《女篮5号》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也是谢晋的成名之作。在篮球队深入观察和体验运动员生活之后,谢晋写好剧本,却为演员犯了难。面试完演员,他发现这个“女篮队伍”里甚至有一半的人根本没摸过篮球。于是在片中演教练的刘琼,作为上影厂的篮球队成员,承担起了训练演员的重任,他在谢晋的要求下带队封闭集训,所有人先学篮球,再揣摩表演。
以旧时代越剧姐妹春花和月红的悲惨命运为主题的《舞台姐妹》,一经上映便引发了轰动。在片中饰演春花的著名女演员谢芳还记得,她从北京搭火车前往上海拍戏,谢晋亲自带着饰演妹妹月红的曹银娣一起在上海火车站迎接,这令她有些吃惊。这是谢芳与谢晋的第一次合作,“他很有意思,长得高,身材好,相貌好,聪明而且风趣幽默,是个多产且得奖多的导演”。有一次,两人一起看《舞台姐妹》的样片,看到片中春花眼睛受伤的一幕,谢晋说了一句,这片子很好,说不出为什么好,谢芳因此大受鼓舞,和谢晋一起工作,她感受不到压力和束缚,反而收获更多。
《舞台姐妹》
越挫越勇,向时代发出果敢的叩问
1977年,54岁的谢晋走出了创作低潮期,12年的沉寂并未令他一蹶不振。再次执起导筒时,“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陆续问世,这批经典佳作,是谢晋对时代发起的大胆而果敢的叩问,也是他对个体命运复杂而丰富的体察。
《天云山传奇》是当时全国第一部涉及反右运动题材的影片,将历史背景融入具体的故事之中,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该片通过三位女性的视角,多角度描绘了知识分子罗群从朝气蓬勃的时代青年沦为被欺侮和压迫的“反派人物”,以及他依靠信念和精神坚持到最后的过程。
《天云山传奇》开拍时,已是冬末初春,为了抢拍冬季场景,也为了因地制宜表现真实的生活感,谢晋现场制定分镜头拍摄方案,从摄影、美工、演员到灯光师、道具师,大家群策群力,成片也因此显得更加生动,既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化气息,又通过构图、色彩和光线将诗意融于画面,因而得到虚实结合、含蓄留白的效果。1981年,《天云山传奇》获得了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天云山传奇》
1985年,上影厂决定将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芙蓉镇》搬上银幕。谢晋读了原著,便有了创作灵感,“经过了10年沉淀,是该出大作品的时候了”。他顶住压力和流言,邀请作家阿城一起担任编剧。《芙蓉镇》的上映过程,更是历经波折,主演刘晓庆和姜文被首映典礼拒之门外,该片还被禁止参加国外影展,谢晋据理力争,并删除了片中长达三十多分钟的镜头,最后才得以在国外上映。
后来,《芙蓉镇》不仅在国外屡获殊荣,更是包揽当年中国电影金鸡奖十项大奖,被称为谢晋的巅峰之作。因此有人说,谢晋是中国最会讲故事的导演,《芙蓉镇》是谢晋故事讲得最好的电影。
《芙蓉镇》
从心出发,促进中国电影的集体发展与进步
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电影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化的考验,在同辈电影人纷纷选择退休息影的时候,谢晋却于1988年成立了自负盈亏的巨星影业,1992年又在上海组建了谢晋恒通影业。
1989年,谢晋担任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成员时,在奖项定夺的关键时刻力推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正是由于他的积极争取,《悲情城市》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狮奖,改变了中国台湾的电影史。
1993年,谢晋为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委会主席,并将金爵奖最佳影片奖杯颁给了中国台湾导演王童的《无言的山丘》。5岁离开上海的王童,五十多岁时回来领奖,他仍对谢晋记忆犹新,“他的电影是往心里走,不是往眼睛里走的。”1999年,日本导演山田洋次凭《新的旅程》获得金爵奖最佳导演,他从谢晋手中接过了奖杯,两人还因此结缘,每次见面必相约吃饭。今年,91岁的山田洋次再次携新片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时回忆,“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让我始终热爱拍电影”。
2008年,谢晋去世后,黄建新导演来上海参加追悼会。他到得很早,却难以挤进现场。“我听到江浙一带的不同方言,甚至还有东北话,观众从全国各地自发赶来,希望能和谢晋导演做最后的告别。我拼命挤进去,看到大厅里挂着他带着笑容的遗像,大家的眼泪唰唰往下掉。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伟大。”
2009年10月18日,谢晋铜像揭幕仪式在上海福寿园举行。大理石碑上的谢晋铜像目光深邃、双眉微蹙,颔首俯视着陪伴其一生的伙伴——35毫米电影胶片,令人宛然错觉大师从未离开,依旧活跃在缤纷的光影世界里……谢晋铜像由艺术大师韩美林创作,著名文化人余秋雨撰写了碑文:“谢晋作品,润泽中国三代。此地茔丘,足可笑对苍原。”
谢晋纪念像坐落在上海福寿园
1998年,在从影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已经75岁高龄的谢晋朗读了一封写给自己的信。信里,他对自己说:“一眨眼,五十年过去了,你一直说至今没有将最好的影片拍出来,你七十五岁了,你还有多少时间?三年?五年?总之没有五十年了,所以你不要太兴奋了,你要只争朝夕,把握每一天、每一小时,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拍好电影。”
自认为还未拍出最好的电影的谢老,依然为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艺术遗产。
作者 顾杉(《上海电视》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上海电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