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泗泾古镇的修缮看人们“心目中的古镇”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慢”修古镇风貌 “快”塑精神内核
——从泗泾古镇的修缮看人们“心目中的古镇”
□ 记者 邢亿梓
流水淙淙,亭台水榭,古琴悠扬,炊烟袅袅,穿行其间,舒雅闲适,这大概是自古以来人们对江南古镇相对统一的“标准”。在松江,泗泾古镇的建设情况与成果也愈发引人关注——这个古建筑集聚的特色江南古镇,究竟会经历怎样的蝶变?何时才能够真正与市民见面,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古镇”?日前,记者专访了泗泾古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探访古镇修缮进展与未来规划,找到“心目中的古镇”的雏形。
马相伯故居修缮现场
古镇道路雨污水管网修缮工程
石氏宅修缮
修缮完成的安方塔与“三宅”
落户“三宅”内的新华书店
修缮完成的“三宅”一景
修旧如旧初现雏形
“你来得很巧,这栋建筑今天刚刚验收,你看,桐油的光泽还很新。”站在文化路26号民居前,泗泾古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王继波兴致高昂地说道。作为古镇硬件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员,如今泗泾古镇内正在进行的各项工程王继波如数家珍,用他自己的话说,想要尽快完成目前泗泾古镇250米样板段,着实有些不容易,时间紧任务重,但是在心态上还要坚持古镇建设“快不得”。
为了验证王继波所说,记者跟随他从文化路走到泗泾老街,曾经人流如织的老街如今处处是工地。旧有的人行道已经更换一新,路缘石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记者注意到,这里的路缘石不仅形态各异,还颇有些“原生态”,显然都已经有些年头了。“这些路缘石是我们特地去各地收购来的,铺在人行道的旁侧。要修古镇,要的是整体的修缮、整体的‘古’,而不是后期的‘仿古’,因此我们在考证后,特意采购并安装这些路缘石,尽可能复原古镇的旧有面貌。”王继波告诉记者,这样修旧如旧的背后,还有着现代科技的助力,路缘石之间的空隙并不是简单地用水泥固定,而是用了具有微小空隙的砂石混凝土,这些细小的空隙,将帮助街面在遇到降水时尽快排水。同时,路缘石之下,就是全新修缮的雨污水管道,管道安装到位后通过层层回填,再铺上路缘石,与中心路面形成微小的物理落差,更有助于积水的迅速流动与排放。“这也算是在古镇建设中,利用传统智慧和现代科技,实现古镇的整体性复原与保护。”王继波说。
继续前行,记者看到,宝伦堂的修缮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十名工人穿梭其间,忙碌不已。这里的部分区域已经清理完成并搭起了钢制脚手架,其他区域则已经开始木质结构的替换、更新工作。宝伦堂从里到外共五进,整体打通,因此,略加清理修缮后,一条数十米长、五米宽的通道便展现在记者面前,宝伦堂的进深一览无余,比起其他古建筑,更显得气派十足。
古建筑修缮的过程本就是挖掘传统建筑之美、重现传统建筑之魂的过程。“宝伦堂与其他建筑不同,作为清末大商巨贾之家,从一开始,这座建筑就突破了所谓的阶级权限,因此在建筑形制、占地面积等各个方面,都是上乘的。”王继波说。面对这样的古镇未来“核心建筑”之一,泗泾镇投入大量精力对其“重塑”,通过招标,邀请业内资深知名团队主导修复工作,不但修复工艺力求与最初的建筑方式一致,选材上同样精益求精,在工地现场随处可见从各处收购而来的完整老木料,为修旧如旧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初具形态的古建筑修缮工作,在另一边,古镇重要的安方塔景区也已经焕然一新,塔身各层全面加固,长廊全部粉刷一新,更为重要的是,原本空荡荡的塔前小型广场进行了全面的绿化景观改造,风格与已经修缮完成的程、管、孙三宅基本一致,并增添了步道、曲水流觞等微景观,使之呈现出更为精致的古镇风貌。未来,程、管、孙三宅与安方塔之间的长廊也将被打通,使八百米烟雨长廊的起始段贯通,让游客能够沿河而行,品味江南水乡。
古镇建设“快不得”
如今从空中俯瞰,泗泾古镇老街的250米样板段上,一侧的核心建筑已经修缮完成并引入多种业态,另一侧则正在抓紧施工。2017年,泗泾镇全面启动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数年过去,这样的进度会不会有些“慢”?面对这样的问题,王继波再次给出了回答:“古镇建设快不得。”
王继波解释,为了能够对每一座古建筑进行最佳修缮,坚持引进资深专业团队与坚持使用高品质建筑材料以外,还要针对古建筑本身的特性,进行有特点、有针对性的修复工作。“每座建筑的用料、形制、木刻雕花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就连原本涂刷的桐油都有差异,需要进行比对修复。”一名现场工作人员也从修复工艺上向记者提出了佐证。此外,像宝伦堂这样一次成型的建筑在古镇里固然是常态,但还有不少建筑是家族发展后扩建的,本身的建造工艺与布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甚至有一座古宅修复时需采用多种风格复原的情况,这些都给修复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据统计,现阶段泗泾古镇修缮已完成10处,包括2018年完工的程、管、孙三宅,2020年完工的丁、蒋、陆三宅,以及今年完工的史量才故居、马相伯故居、石氏宅、文化路26号民居。今年,古镇内仍然有四处古建筑正在修缮,包括区级文物保护点宝伦堂、杨田生宅,以及陈氏宅、汪贵通宅。如此大范围集中开工修缮古建筑,且坚持修旧如旧、高品质修复的古镇建设方式,放眼全国并不多见。
“我们坚持的,是充分利用古镇古建筑集聚的优势,通过充分的修缮,最终展现一个最大程度保留原貌的古镇,而不是仅在外表上仿古,内在却是钢筋水泥的古镇。”王继波说。而尤为重要的是,泗泾古镇未来呈现的不是零星布点或多点成线的古镇模式,而是一个全面、整体的古镇风貌。“这就需要在整体风貌上去除过于现代化的设施,内在核心又要保留现代化的功能。”王继波说,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模式,不但考验修缮团队的工艺,同时也考验相关部门的顶层设计。
“快不得,意味着泗泾古镇绝不走快拆快建、大拆大建、只拆不修的路线,我们希望不但能够复原泗泾曾经的千年古镇风貌,更能够体现出城市有机更新的成果。”王继波告诉记者,下一步,古镇将启动老街的部分动拆迁工作,超高的钢筋水泥建筑将被拆除,架空线入地等工作也在推进中,250米样板段有望尽快成型。
精神塑造“慢不得”
为了泗泾古镇的开发建设,不少居民搬迁离开,这些原住民们离开后,古镇如何保留原有的“慢生活”?如何不让古镇变成孤立的存在?也是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全面打造一个面向游客却远离居民的古镇?还是让古镇在建设中“向下生长”,留住烟火气,进而形成居民与游客的人气“双集聚”的氛围,吸引习惯了快节奏的人们驻足停留?两者之间的区别不言而喻,难度差异同样不言而喻。
泗泾古镇选择了后者,为此,基于对未来整体布局与古镇文化总基调的深刻考量,修一部分、引进一部分、开放一部分成为了目前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的主基调。
事实上,从程、管、孙三宅修缮完成以来,泗泾古镇不断打造出热门网红打卡点,丁氏宅和蒋氏宅于今年分别引进了小林漫画的“等一朵花开”、古琴馆“松风听音”两个项目。加上之前已经引入的南村映雪、清茶馆、交大古建筑实践基地,以及两处故居展馆项目,古镇现已有七处对外开放的景点。修完一宅,引进一家,爆火一处,成为了近两年来泗泾古镇的“常态”。这七处景点业态不一,游客既能在其中品茶香,也可徜徉书海,更能尝试着演奏古琴,欣赏名家作品,实现了在古镇里的深度游玩。
“从启动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以来,泗泾镇就定下了‘文化活力古镇,静雅魅力水乡’的主基调,因此我们在古建筑修缮完成后,对业态的引进尤其慎重。”泗泾古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业态引进过程中,既要考虑业态本身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程度,同时也要考虑业态入驻后的建筑内装饰风格、布局与古建筑的匹配,尽可能让游客在深度体验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除此之外,古镇如何塑造自身的“灵魂”魅力,也是泗泾镇相关部门反复思考、打磨的问题,简而言之,如何为古镇注入精神力量,成为古镇建设、开发过程中的重点。对此,泗泾镇突出文化内核,深入挖掘古镇历史人物故事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涵。马相伯故居二期工程完工后,泗泾镇邀请业内著名展览布置团队,与复旦大学校方多次沟通,最终确认布展方案与具体展览内容,使得这座古宅全方位展示马相伯这位复旦大学创始人的一生经历、思想内涵,并涵盖了当时的历史、人文、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整体布局简约大气,游览路线清晰,实物及史料详实。“如此规模、如此体量、如此投入,可以说近年来在松江区各个街镇中都是不多见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未来的泗泾古镇注入文化内核与精神力量。”泗泾古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罗敏告诉记者。
罗敏表示,在泗泾镇各相关部门与专家学者的多次沟通中,大家形成了共识:单纯突出商业、注重经济利益非但不是古镇开发保护的最佳方案,反而可能进一步破坏这个拥有相对完整烟雨长廊形制的江南古镇。古镇的修缮保护除了突出古建筑的修缮、业态的合理布局引进,还需要重视古镇文化内核的塑造,让古镇在“幼年期”就能够拥有鲜明的精神特质。为此,泗泾镇在业态引进和布局上积极考虑有更强影响力、更大发展空间的主体。譬如,网络爆红的小林漫画,新华书店全新尝试的南村映雪等,在“网红”的华丽外衣之下,也有着不可小视的生命力。
“都说百年树人,千年古镇的泗泾,不仅仅要有传承过往的历史,更要有面向未来百年的精神塑造,古镇之所以能生聚千年,依靠的不仅仅是交通优势与人群集聚,更有着重视文化内核、重视人文价值的内在层面。”罗敏告诉记者,泗泾镇也希望通过古镇的保护与更新利用,将过往传承,为未来奠基。
泗泾古镇,如今正慢慢“生长”,随着又一批古建筑的修缮完工,非遗体验、民俗美食、民宿等业态也将在不久的将来陆续入驻,而随着250米古镇样板段的陆续完工开放,以老街为轴,辐射两侧,一座松江人身边的古镇,将以全新面貌与大家见面。
本版照片由泗泾镇提供
来源:松江报 编辑:刘伟
上一篇:叶榭筘布纺织技艺展走进永安百货
下一篇:顾正红与沪西工友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