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如期形成
上海财经网【上海财经号】:
健全创新制度 优化创新环境 全力做强创新引擎
上海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如期形成
张江科学城强化进军全球科创中心的核心力量,加速从园区向城区转变。 □本报记者 刘思弘 摄
本报讯 (记者 杨珍莹)8月30日,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发布《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报告2020》。报告显示,2020年,上海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锚定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主攻方向,着力做强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健全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环境、拓展创新空间,全力做强创新引擎,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已经如期形成。
截至2020年底,上海有37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累计首发募资1099亿元,占科创板首发募资总额的36%,位列全国第一;企业市值近万亿元,约占科创板总市值的30%,位列全国第一。此外,上海连续8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26万余份,引进外国人才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
率先形成
科技抗疫“上海方案”
一年来,上海科创中心成就斐然,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更多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城市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报告显示:2020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0.2件,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达70%,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标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顺利完成。 (下转5版) (上接1版)
疫情防控的紧急需求就是科技攻关的新阵地,新冠病毒成为科技创新的“新靶点”,上海科技也展现了硬核实力,瞄准临床诊治、药物和疫苗、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等多个关键方向,在这场抗击疫情的大考中,交出了一份“科创抗疫”的高分答卷,并率先形成了科技抗疫“上海方案”。
上海科研团队最早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Mpro)高分率晶体结构,最早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转录复制机器核心单元RdRp-nsp7-nsp8复合体三维空间结构。在与病毒赛跑中,上海科学家展现了中国科技的力量。
在抗击疫情中,测温成为了首道“防护线”,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生产的额温枪核心部件红外传感器芯片累计出货超过4700万颗,产量占全球的60%,联影医疗向全国25个省份、17个国家提供了超过3100台影像设备。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药监局批准的首批7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中,有3个来自上海。
三大先导产业创新高地加快形成
“十四五”期间,上海对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目标,是努力实现产业规模倍增。
而在2020年,报告显示,上海集成路产业销售规模约为2071亿元,同比增长21.37%。位于浦东的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产能规模不断扩大,新昇300毫米硅片实现量产。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达1416.61亿元。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重点企业1149家,张江人工智能赋能中心等正式揭牌。
报告显示,张江科学城强化进军全球科创中心的核心力量,加速从园区向城区转变,2020年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创历史新高,“五个一批”项目中,第一轮73个项目基本完工;第二轮82个项目全面开工;第三轮项目积极谋划,产业项目超过50%。
进入2021年,上海正持续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各项重点工作加快落实落地,更好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推进“十四五”时期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文章来源:浦东时报 本站编辑:刘伟 更多资讯:http://news.shanghaisq.com